「是不是人老了,子女都會不要父母?」答案可能比你想得更殘忍...

「是不是人老了,子女都會不要老人?」一位網友在知乎上這樣問道。




據她描述:


奶奶87歲了,罹患了阿茲海默症,一個人住,一年內忘記了所有人,最近不懂得吃飯。

而奶奶的子女們(4女2子)並不是養不起,但都是嘴上說得很孝順,卻沒有什麼實際行動。


剛開始,只有網友的媽媽,每天給奶奶送飯。

後來,他們商量了一下,做出的決定是,媽媽負責早餐,大姑負責午餐,二姑負責晚餐。

可是,奶奶最疼愛的小兒子,卻什麼也不參與,只是說了句:「我無能為力。」


看到奶奶晚年的遭遇,這位網友忍不住問:

是不是人到了老年,忘記了許多人許多事,就會被子女嫌棄?成為子女的累贅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

在回答這個問題前,我們先了解她的家族背景:


網友的爺爺是城鎮戶口,家裡以賣羊奶為生,家庭條件還算富裕。

爺爺是那種勤勞、節儉、顧家的類型,唯一的缺點是脾氣不好又大男子主義,經常罵奶奶。


爺爺和奶奶生了四女兩男,網友爸爸排行老四,算是家裡的長子。

但奶奶卻很討厭爸爸,甚至在爸爸很小的時候,想把他帶到垃圾場丟掉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幸好,網友的爸爸自己從垃圾場跑回來了。




爺爺在世時,整個大家族是爺爺說了算,但遺憾的是,爺爺年紀輕輕就因為肺癌離開了。

此後30多年時間,一直是奶奶掌握著家裡的話語權。

而這,也奠定了他們整個家族以後的悲劇。


這些悲劇,概括下來有以下幾點:


1. 內部不和,互相看不上。


網友說,她父親的兄弟姐妹,雖然性格各異,但都有一個共同點,就是超強的自我優越感。

他們喜歡誇耀自己很厲害,卻看不上自己的手足和姐妹。

就因為三姑丈做的是很小的生意,被奶奶、大姑等看不起,後來據說精神出了問題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


2. 挑撥離間,引發爭端。


大姑是個很多嘴的女人,她跟二姑吵架,點評三姑家事,插手小姑家事。

大姑看不起爸爸,但卻經常跟媽媽來往(半炫耀的相處模式)。

不僅如此,她還經常挑撥離間爸媽,導致爸爸經常跟媽媽吵架。

更過分的是,她還在奶奶面前,講爸爸的不是,離間爸爸和奶奶的關係。




3.一碗水端不平,矛盾諸多。


奶奶會去二姑家幫忙煮飯、照顧表哥表姐,卻從來不曾幫過媽媽,就連媽媽坐月子,也沒有來看一下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爺爺有兩處祖宅,一處奶奶住,一處給了小叔,卻沒有爸爸這個長子的份。

十幾年前政府拆遷,按照家鄉習俗,應該由家裡長子去處理。

但那幾年,奶奶跟爸爸慪氣,大姑唆使奶奶偷偷去處理,並自己收下了拆遷款。






回到剛才那個問題:「是不是人老了,子女都會不要老人?」


這並不是前提和結果的組合。

也就是說,「人老了」並不是「子女不要老人」這一結果的前提。

從道理上說,大家都知道,子女應該孝敬父母,那為什麼會出現「子女不要老人」的現象呢?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
我們可以從2方面分析:


出現「子女不要老人」這問題,跟老人也有很大的關係。

就像上文中的奶奶,如果她沒有過於寵溺小叔,如果她不怎麼插手子女的家事,如果她脾氣稍微改改,是不是會有不一樣的結果?

我們無從得知。但至少子孫後代提起她時,不會有那麼大的怨氣吧?




說到這,我想分享一個身邊人的故事:


我外婆,在我上初中的時候,去世了。

在她去世的前幾年,我媽、我大姨、小姨、舅舅,兄弟姐妹四個人,輪流來照顧。

沒有互相推諉過,也沒有計較過,誰付出得多誰付出得少。


大家都有共同目標,就是把外婆儘可能地照顧好,不要讓她的晚年,活得痛苦和沒有尊嚴。

就連我們這些小輩,也是真心實意想對她好。


外婆早年喪夫,自己一個人把四個孩子拉扯大。

吃了很多苦,卻從來沒有抱怨過,而是教會他們勤勞、善良、樸實。

等到兒女都成了家,她又幫子女帶孩子、做家務,忙裡忙外,沒有休息過。


印象中,外婆自己省吃儉用,卻把好吃的都留給我們。

甚至還打零工賺點小錢,給我和我哥買糖葫蘆吃。

外婆對我們這麼好,我們愛她還來不及,又怎麼會把她當做累贅,晚年不要她呢?


所以說,人與人的關係,都是相互的,包括親戚家人。

那些晚年子女不孝順的老人,或許是因為,年輕時的他們,沒有給予子女足夠的愛與尊重;

而那些晚年被子女善待的老人,極大可能是因為,他們前半生給了子女充足的關愛與呵護。




從子女方面來說,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子女人品不好,或好吃懶做,或不務正業,或不懂得感恩。

還有一部分原因,與特殊的獨生子女政策有一定的關係。


他們在外地工作或安家,無法盡到養老責任,或是因為需要照顧的老人太多,感到力不從心。

雖然內心並不想這樣,但因為生活、工作、家庭等各方面壓力,而被迫「不要老人」。



我曾在網路看到一個故事:


該網友是獨生子女,在大城市上學、工作,結婚生子。

平日,跟老家父母的聯繫,就是每周打個視訊電話,以及過年過節回家探親。

前段時間,她正上著班,突然接到家裡打來的電話,說父親突發疾病,住進ICU了。

那一刻,她慌了,趕緊跟主管請好假,訂了最近的飛機回去。


下飛機後,她直奔醫院,看到渾身插滿管子的父親,淚如雨下。

母親連忙安慰她說:「沒事,閨女別哭了,已經搶救過來了。」

接下來的幾天,她一直在醫院照顧父親。

雖然,父親的病情有所好轉,但身體還是很虛弱,連開口說話都很費勁。

每次看到父親這個樣子,她就很難過,心裡也很自責。


可是,還沒等父親完全康復,公司就催促她去上班,就連家裡的寶寶,也在哭著喊著找媽媽。

父母不想她太為難,也在催她離開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她知道父母是心疼她,看著躺在病床上的父親、滿頭白髮的母親,還是忍不住哽咽了。

離開那天,她一遍遍叮囑母親,家裡發生了什麼事,一定要及時通知她,不要報喜不報憂。


你說,他們是不孝嗎?也不算是。

他們只是為了生活,或者說是有了新的生活。

但他們,也想成為父母晚年的依靠,也想好好照顧父母,更希望在父母需要時出現。

只是,父母與子女的關係,就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。

他們越飛越遠,越飛越高,等到想要回頭時,已望不到來時的路。
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關於養老,是我們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。


對父母來說,可以這樣做:


1. 經常鍛煉身體,勤運動,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,父母少生病,就是對兒女最好的福報。


2. 好的家庭氛圍,父母與子女的關係,是舒服、溫暖且友好的,做到一碗水端平,不過多插手兒女的家事等。


3. 手上有些存款,當意外和疾病發生時,存款就是抵禦風險和掌控生活的最大底氣。


4.與鄰居搞好關係,俗話說,遠親不如近鄰,一旦遇到意外時,鄰居的幫忙就顯得至關重要。



對子女來說,可以這樣做:


1. 關注父母的健康,定期帶父母去體檢,早發現早治療。

廣告-請繼續往下閱讀


2. 和父母保持聯繫,每天或每周視訊通話,及時了解父母的狀況。


3. 常回家看看,有時間的話,就多回家看看父母,一起聊聊天、散散步。


4. 把父母帶到身邊。若有條件且父母也願意,把父母接到身邊來照顧。


《奇葩說》中說:「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觀眾,孩子是父母後半生唯一的觀眾。」

父母,沒有錯過我們的前半生,也希望我們,盡量不要錯過父母的後半生。


參考來源:今日頭條